WFU

2016年12月24日

我在復興航空的 10 個月:流動與菁英


作者:潘釔天


攝於 2014 / 3 / 24,剛進復興不滿一個月。


2016 / 11 / 22,我曾任職的復興航空,終止營運。

很難決定要用什麼字句形容復興航空的結局,倒閉了、破產了、老闆不玩了……,已有許多公司內外的人分析復興航空結束的原因,而我在復興航空 10 個月,回想我所經歷的大小事件,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公司小圈圈太多、合作太少。


有競爭力的組織數值


如果用「專業能力」、「做事態度」當作縱軸與橫軸,描繪出一組儀表板,顏色越深代表人數越多,我認為有競爭力的組織會長這樣:




第一類越多越好,並能將次多的第三類提升為第一類;第二類和第四類越少越好,而且不能將第三類交給他們訓練,不是變成跟他們一樣,就是離職,無法持續充足第一類。

當一間公司的主管大部分都是第一類,他們帶出來的人也會是第一類;當一間公司的主管大部分都是第二類或第四類,就會把第三類(新手)帶成跟他們一樣,然後代代循環,每代又形成各自的小圈圈。


少眾的菁英


而我相信沒有人進公司立志要當第二類或第四類,在考績、升遷、待遇方面的不確定性高的組織內,還願意留下來的第一類、第三類,也會成為第二類、第四類,或是頑強抵抗這樣的組織文化,默默地在工作上盡心努力,直到高層突然宣布解散不玩了,才發現跟自己一樣的第一類在公司早已是少眾。

我社會資歷太嫩太淺,即使我觀察到這樣的現象,但我不知道復興航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「體質轉變」:第一類人數逐漸變少,其他類人數逐漸變多。而我也不知道如果我是公司內有權力能改變組織結構的人,該從什麼地方變革?

復興航空的 10 個月,我看到的,怨念太多、流動太多;成為菁英的、對當成菁英對待的,太少。


閱讀更多航空文章